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中国市场情报网 > 百货 > 内容页

3年,19公里!2300余人受益~

2023-08-28 09:56:35 来源:腾讯网

烈日当空,迎山而上,顶着初秋依旧炙热的阳光,记者来到生机镇生机社区和联合社区,探寻孙家堰天渠的踪迹。

荆棘密布,杂草丛生,山林遮盖了孙家堰天渠的原貌,却遮不住其历史功绩。


(资料图)

▲ 掩盖在浓密荆棘中的孙家堰天渠

断绝吃煤洞水的历史

刘新钊是一名80岁的老党员,作为土生土长的生机人,他亲历了生机镇的发展和变化。

尤其是孙家堰天渠修通后,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,让他至今都还在极力宣扬老一辈人战天斗地的修渠历史。

▲ 掩盖在浓密荆棘中的孙家堰天渠

“生机公社山连山,远望河水喊口干;缸中没有三碗水,既缺吃来又少穿。”为改变吃水难的历史面貌,勤劳的生机人民,不畏艰险,艰苦奋斗,凿山饮水,引来甘泉,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机人民。

其中,孙家堰天渠的修建,彻底改变了联合社区吃煤洞水的窘境。

▲ 孙家堰天渠引水管

“1964年以前,我们联合社区吃的是煤洞水,煤洞水含有重金属、有毒化合物,喝了以后对人畜健康有极大的影响。”刘新钊说,为了有健康的水喝、有健康的水用,联合社区群众在生机镇修建沟渠的浪潮推动下,积极主动组织修渠。孙家堰天渠从1964年开始修筑,最终于1966年建成通水,引来了一方清泉。

咬牙克服一切困难

刘新钊介绍,沟渠的修建过程极为辛苦,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,全靠人民群众肩挑背驼,工具就是钢钎、二锤、錾子,人们一锤一锤地在山崖上凿。

没有炸药,就自制土炸药,打炮眼慢慢炸;没有可口的饭菜,就着煮土豆和干炒黄豆,也是一餐;没有鞋穿,草鞋、光脚板;天寒地冻中,喊着号子、唱着红歌,提神打气接着干……

▲ 掩盖在浓密荆棘中的孙家堰天渠

当时,刘新钊还在读初中,他的二哥刘清平就参与了孙家堰天渠的修建。周末上学的日子,他也跟着二哥去修渠。至今,那些顶着烈日、光着脚板、留着大汗、挥着锤子、喊着号子的景象,刘新钊仍记忆犹新。

“1966年通水的那天,老老少少沿渠欢呼,高举着双手大喊:“水来咯!水来咯!”至此,联合社区群众喝上了干净水,健康水。”刘新钊说。

安全饮水流进家家户户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孙家堰天渠位于生机镇生机社区和联合社区,起点在生机社区银厂沟水库,终点在联合社区集中组。主渠长8公里,总长19公里,灌溉面积1100亩,受益群众2300余人。

沟渠建成通水后,沿渠还修建了水电站,利用落差发电,解决了群众的用电问题。刘新钊介绍,同时由于有了水和电,当时联合社区还自发组织开垦了700余亩良田,用于发展水稻种植,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,群众也吃上了白米饭。

▲ 已结束“使命”的孙家堰天渠

近年来七星关区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,实现了“农村饮水全覆盖、稳定水源组组有、自来水户户通”的总体目标,安全饮水流进了家家户户。

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,孙家堰天渠也慢慢结束了使命,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那段同舟共济修渠的故事,却永远留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中,并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机人民自强不息、奋斗前行。

监制 | 黎秀禹  终审 | 向昆鹏

编审 | 穆立坤  编辑 | 付娟

记者 | 陈维、邱雪

标签:

商品
穿越五千年与远古先民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 “研色·良渚之夜”在上海博物馆举行
纱幔和光影当中,舞者在舞台中央翩然起舞,用他们的肢体语言对良渚文明
关于中国好声音幕后这些个破事,还以为大伙早就清楚了,曾经参加海选的我来说一说
【本文来自《怎么看待好声音赛道评委揭露选拔真相?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
最新消息来了,王毅再度临危受命,策马出征,驰骋外交疆场
最新消息来了,王毅再度临危受命,策马出征,驰骋外交疆场,王毅,普京,